随着食用油安全性问题的突出,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通过对油棕自然群体中的脂肪酸组分分析发现,油酸含量与棕榈酸极显著负相关(r=-0.53)。这预示着棕榈酸含量的下降可能会促使油酸含量的升高,棕榈油成为优质食用油可行。
该研究通过油棕基因组GO注释,找到了52个油棕脂肪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并基于内含子多态性设计了225对IP (Intron Polymorphism)引物,基于候选基因关联分析,揭示了13个IP标记与脂肪酸含量变化显著相关。这些IP标记的开发有助于油棕中脂肪酸组成的遗传改良。
研究还通过油棕群体内相关基因的内含子多态性与脂肪酸组分含量表型变异之间的关联分析,挖掘棕榈酸、亚油酸等脂肪酸相关候选基因,并在不同发育期中果皮、果仁等不同组织部位进行定量验证。研究结果为今后油棕育种中提高油酸、亚油酸含量、降低棕榈酸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相关研究结果以题为“Development of Intron Polymorphism Marker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Fatty Acid Component Variation in Oil Palm”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植物学权威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中国热科院椰子所李静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肖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扫一扫
在手机上阅读